第99章 拿什么打武昌(2/3)

只有壮大了,才能有优秀的良家子参军。

良民,有口吃的良民,是绝对不会主动造反的。

郭法广指出的事实虽然刺耳,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王五花重金打造的水营价值,王五却点头表示郭总兵讲的在理。

“荆州造反是不关人家武昌人的事,咱们可以拿刀硬逼着武昌人替咱们卖命,可在长江上人家说跳就跳,说跑就跑,咱们这帮旱鸭子能拿人家怎么办?事不关己,有几个肯把自家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替别人出头的。”

对于水营是否能用,王五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。

说一千道一万,眼下这支水营是他用“高工资”堆出来的,纯粹是“应急”的。

所以水营反清的动力天生不足,也缺乏足够的信仰和韧性。

一旦与清军交战,十有九八一触即溃。

张煌言部海上义师能在海上坚持二十年,屡败屡战的原因在于张煌言部下士卒并非为“工资”而来,而是主动投奔张的沿海各地抗清志士。

信仰加成,同金钱加成的区别如天与地。

郭法广又说水营整训时间不足,战船数量不足,合格的水兵及炮手数量更是极度缺乏

就差说这支水营根本就是個“过家家”的玩意。

所以,指着这支名不符实的水营绝对不可能突破下游九江、安庆的清军水师封锁。

客观来讲,眼下荆州水营和骑马步兵没什么区别。

都是将船(马)当作交通工具,而非战斗武器。

距离成为一支真正的水上作战部队,荆州水营任重而道远。

人材的极度匮乏也是迫使王五去寻张煌言的原因之一。

没有专业人材帮助打造,光凭高工资维持,最后得到的还是个空架子。

所幸,他这次去江南收获很大。

一百多海军专业人材的“加盟”,无疑雪中送炭。

都说求贤若渴,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。

可惜,一场意外打断了王五对于军队发展“正规化”建设的步伐。

“水营真就这么不堪?”

马昌元等人不清楚水营现状,但听外人说他们的水营跟没有差不多,肯定是不服气的。

那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还能是假的不成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