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章 拿什么打武昌(1/3)

郭法广指出的是事实,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根本不可能跟随明军东进。

原因是这帮人有老有小,哪怕穷困亦有栖身之地。

并非彻头彻尾的“无产者”,光脚不怕穿鞋的那种。

有产,就有牵挂,就有顾虑,就有取舍。

荆州造反,于大多数人而言绝对是自寻死路,毕竟清廷已经占领整个中国。

所谓大势已定。

因此可以断定只要东进命令一下,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就会出现大规划逃营现象,导致这支明军唯一的水师作战部队一夜消失。

解决的办法有。

就是将水营所有人的家眷控制在手中充为人质。

同太平军一样摧毁家庭这一概念,夫妻分开、父子分开,姐弟分开

打仗时男人在前面,老人孩子在后面摇旗呐喊。

甚至于女人、孩子也单独编营作战。

未经许可,夫妻不得见面,父子也不得团聚。

想要见面,就得立下军功。

以此激励士兵勇于战斗。

这种办法太平军做过,李自成、张献忠他们都做过,效果很不错,于起事之初的确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、凝聚力。

后期军事压力不那么大时再予宽松,恢复传统,引入地主士绅阶级,一个新兴王朝便能就此诞生。

但这一点显然王五无法做到。

因为水营的八成士兵是从武昌招募的,他们的家眷在武昌而不在荆州。

荆州人造反,跟他们武昌人有什么关系?

肯定是能躲多远躲多远。

如果允许水营的人自己投票决定去留的话,可能最后愿意留下来战斗的就是王五看不上的懒汉地痞。

这些游手好闲、惹事生非,被亲人都看不起的存在,才是造反初期的坚定参与者。

或者说造反组织者喜欢这种人,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,画出大饼并放纵一下军纪就能达到刺激效果。

舍得一身剐,敢把皇帝拉下马。

乌合之众再不行,也能起到壮大的作用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