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0门面房(1/5)

七八十年代,新疆各县市基本上没有总体规划。

即便有城市建设规划,也如同一张废纸。

要不挂在墙上,要么锁在办公柜里。

各县市环境卫生、道路修建、房屋建设也都杂乱无章。

道路泥泞、出行不便也是困扰着各族居民的一大问题。

拥挤不堪,是每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。

一家三代挤在一两间破砖房或土坯房,并不是罕见之事。

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也很正常。

县市住房政策处于“统建、统配、低房租、高补贴”的状态。

各族居民的住房观念是“等、靠、要”。

可是单位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、公平性,无法满足各族居民的需求,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。

“安居”二字成了新疆各族居民的迫切希望。

到了九十年代,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,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,住房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,居民住房开始大幅度提高。

不少单位开始向职工出售公产公房。

也有条件好的单位开始集资建房。

人们的住房观念悄然发生着改变,开始愿意出钱购买房子了。

新疆同全国一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。

允许住房困难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资建房。

西域县供销社就借着住房改革的春风,把单位的200亩仓库用地充分利用起来。

市场价出售沿街的20亩地,拿着卖土地的钱给职工集资建房。

集资建房的面积大小不等,从50平米到90平米。

由于是福利房,50平米的住房也就7000多块钱,60多平米的一万多元,最大面积90平米的住房两万出头就能买下。

李茗海来到供销社经理办公室打听出售街面的事。

里面坐着两三个搞建筑的包工头,正在跟胡经理讨价还价。

他们打算把60万元降到50万元。

胡经理嫌他们压价太狠,转圜的语气讨价还价道:“再加点,在加点。”

李茗海见状,扭头就走。

他骑着自行车急慌慌来到县邮电局,赶紧给骆波打电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